政法 >> 文化建设 >> 详细内容
驻守乡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日期:2016-09-21 00:00  作者: 

驻守乡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2015年全市“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攻坚行动启动后,柞水法院被确定为两河村包扶单位,2015年7月我被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我就成了两河人。两河村是柞水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其前身是原两河乡经撤销后原辖区由一个乡变成一个村,南与镇安县相邻,北接安康市宁陕县界,辖3个村民小组268户、667人,辖区面积大,群众居住散,山大沟又深,自然条件差,现有贫困户119户,322人。两河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沟深人稀散,出行不方便”是我对两河村的最初印象。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高寒边远贫困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滞后;多数贫困家庭原始积累少,自我发展能力低,且多伴有智障、残疾、重大疾病,致贫因素叠加,极易因病、因学、因灾返贫,不少家庭始终难以摆脱“脱贫-返贫-再脱贫-再返贫”的怪圈,是多年扶贫工作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绕不开、躲不过。

第一次去两河,至今还记得。初秋的两河,层林尽染,万山红遍,通往两河村的山岭上,绵绵大山无穷无尽,狭窄而陡峭的水泥路在山岭间蜿蜒,山项去雾缭绕,宛如仙境,同时也感到路就在悬崖上,险象丛生,同行的女同事吓的大呼小叫,我也凭住呼吸不克服紧张情绪。翻过沙沟岭,紧逼的群山稍微后退,不宽的川道上零零散散地撒落着三两户人家,一派的石板盖成的土坯房,歪歪斜斜,一看就年代久远,偶而可见一两个佝偻的老人在田地里儒动,除了几声鸟叫外静的可怕,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手机没有一丝信号,与世隔绝,此时此刻我只想到“世外桃园”这几个字。进入村子中心,几十米长的街道上只有三五个人,村民们像是见到亲人回家一样,都热情地打招呼。一种亲切温暖霎时涌上心头,让我感动;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又让我感到沉甸甸的。

怎样才能让这些贫困户脱贫?怎样才能不负群众期盼?成了我最忧心的问题,这对于一个缺少农村工作经验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深思之后,我和村组干部利用两个周的时间,翻山越岭,跑遍3个村民小组,逐一深入119户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住址、人员结构、经济来源、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掌握村民所思所盼,帮助其寻找切合实际的脱贫项目,并为每户贫困户制作了《贫困户与包扶干部双向明白卡》,重点掌握贫困残疾人、贫困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大学生和中高职在校生、贫困家庭大病患者等五类特殊贫困人口,为“精准施策”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我和村组干部再次利用两个周的时间,逐一深入这些贫困户家中,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消除等、靠、要思想,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脱贫致富,创造幸福生活;同时查看前期确定的脱贫项目是否落实,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协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同事们也都挤出时间,深入所包扶的贫困户家中,一次次,一遍遍,苦口婆心,出力出钱,发动群众,扶贫济困,培植产业,向贫困宣战。单位领导多次深入包扶村调研指导,集思广益,与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商脱贫大计,为产业扶贫把脉,同时投入资金三十余万用于扶持贫困户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想方设法为驻村扶贫做好后勤保障,从人、财、物、交通出行、伙食、住宿上予以保障,消除了驻村人员的后顾之忧,为“脱贫成效”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村上脱贫攻坚思路明晰,村组干部冲锋在前,村民齐心协力,单位和同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奋战,扶贫攻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发展势头良好。。。。。。

驻村一年多,穿过好几双运动鞋都成了“底是底,邦是邦”。我从农村来,对农村有感情,驻村虽然有点苦,只要能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就很踏实。农村工作事多面广,各种情况千差万别,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村民最关注的事情是什么,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我们所做的事才能切合实际、赢得民心。扶贫的路上注定是艰辛的,要把自我提升作为必修课,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锻炼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扶贫工作正扬帆起航,我们的希望也在起航,带着村民的梦想,带着我们的心愿起航。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想起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柞水县人民法院  徐孔印)

 

政协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媒体 友情链接 检察网站 中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