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 >> 政法理论 >> 详细内容
综述近十年中国关于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研究概况
日期:2017-04-03 20:28  作者: 
 

综述近十年中国关于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的研究概况

  王博

梁启超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关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学习和研究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问题,首先应该了解清楚什么是青少年。国际学术界通常将“青少年”用以下几个术语进行界定:狭义的青少年是指10—18岁年龄段的人,广义的青少年是指10—24岁年龄段的人。在我国,通常将14岁以下的称为“儿童”,将14—24岁年龄段的人称为“青少年”,将十八岁以下的人统称为“未成年人”。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如厌学、旷课、打架、吸烟、吸毒、喝酒、早恋等行为。

为什么青少年会有这些不良行为?

从内因上讲,首先,就是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对外界的诱惑抵抗力较弱;其次,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再次,青少年社会阅历与经验不足,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最后,青少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意志品质。现代的青少年整体呈现出一种现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但不知如何实现;重视理论修养,而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自信心很强,但心里很脆弱,经不起失败的打击。这些不良的内在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些都需要外界的指导和自身的历练去克服。

从外因方面来讲,主要就是两个字—诱惑。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据调查,七成左右的青少年的网络娱乐应用主要是网络游戏。特别是男性青少年,更加偏好网络游戏,尤其是暴力网络游戏。暴力网络游戏使得青少年脑中储存大量的暴力行为景象,长期的接受这种暴力观念,使得青少年形成具有攻击性的内隐人格,形成暴力倾向,这极易导致青少年暴力性犯罪。暴力性游戏让游戏者直接进行一次次暴力活动。虽然都是虚拟的,但过程确实相当真实,等同于亲身体验。为以后现实中的行为提供了“蓝本”,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具有指导性。而为青少年提供娱乐平台的就是网吧。网吧本来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浏览和查阅、收发电子邮件等服务的场所。如果合理使用,能为人们提供便利。但是青少年对这些功能是不感兴趣的。网络游戏、聊天、网上色情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但这也是摧残他们身心健康的魔爪。游戏让他们不分昼夜的泡网吧,玩游戏玩到眼睛涨红,蓬头垢面,形似缟素。而且去过网吧的都知道,网吧里五味俱全,环境复杂,真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聊天对青少年的影响大多集中在女生身上,而且热衷网上聊天的多是性格内向的。色情视频的观看,使得很多青少年对性产生很强的欲望,有的就养成手淫等不健康的自慰习惯,有的则产生了强暴的犯罪的倾向,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也有不利的影响:1.社会、人生价值观引导的偏差,导致青少年不良行为犯罪的发生。最主要就是利益原则在社会领域的渗透,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滋生蔓延。2.社会文化市场的失控。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网络视频等对青少年的腐蚀。3.不良社会交往。青少年为了寻求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通过群体间的相互认同来获得自我认同。可想而知,青少年与不良青少年或不良群体进行交往,则会使得他们的正常社会化出现偏差,强化一些错误的社会意识和不良的个性品质。

文学作品中的有些描述,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如(1)宣扬封建迷信、反科学、反人类的内容;(2)违背人类共同认可的伦理道德准则;(3)违反法律的基本精神;(4)违背甚至歪曲、诋毁某一国家或民族的信仰或习俗;(5)对色情、暴力及恐怖等行为和场面进行大量细致的描写。虽然他们只是文字性的,但不能阻止人们对这些信息的接收,甚至是无意识的模仿与学习。这些都可能影响青少年树立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影响,极易诱发青少年犯罪。

还有在儿童期受虐的经历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不良影响。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足以对儿童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这些行为首先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其次影响儿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最后影响儿童伙伴关系和社会行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行为、思想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儿童期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爱,才能使其成长不产生偏差性认识,从而健康向上的成长。

家庭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大的。父母长辈的教育、他们的言谈举止,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不同的家庭组成、家庭成员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里只列出有不良影响的。1.单亲家庭。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或母觉得对不起子女,就过分溺爱子女;有的则想从子女身上寻求补偿,就要求子女过严;有的视子女为建立新家庭的包袱、再婚的障碍或者忙于个人享乐及忙于赚钱等,对子女放任自流,甚至遗弃;有的视子女为争夺对象或者出气筒,或者倾诉对象,使子女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子女因为父母离异,而感受到家庭优势消失。再受到外界的歧视,会导致性格和心理变态或扭曲,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而远离好孩子,在坏孩子和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尊,染上各种恶习,如网瘾、冷漠、色情、暴力等,演变为犯罪心理,甚至走上反社会的不归路。2.空巢家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入城,导致很多留守儿童被“制造”出来,形成了空巢家庭。在这种模式下,孩子都是隔代教养,一方面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年老多病,精力有限,即使爷爷奶奶文化水平高,身体好,精力充沛,但是因为隔代,很容易对孩子百般依顺,形成溺爱,造成与离异家庭相似的情况。3.异地分居家庭。这种家庭孩子得到的爱不完整,有时照顾他的家长忙于工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也会形成与离异家庭一样的情况。其实这些孩子只是渴望亲情,渴望关心,只要给予相应的爱,他们都不会走向不良的道路。我国应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留守青少年、单亲青少年等心理健康的体系,对他们进行关心、教育。

还有很多会使青少年有不良行为的因素:如电视上一些性感广告、一些低俗的娱乐节目……这些都会对青少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灵、身体冲击,扭曲个性,建立起不良的人生观,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综上,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机制(最好能把他们植入到校园,并发挥作用),及时、到位的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帮助青少年排解压力,树立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同时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改革,摒弃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提倡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

 

(礼泉县人民检察院  王博)

 

政协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媒体 友情链接 检察网站 中省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