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 >> 文化建设 >> 详细内容
为了忘却的纪念
日期:2017-11-16 14:20  作者: 
 

总想写些什么,来纪念我的外曾祖父,虽然我不曾见过他,可他的品德和教诲,却通过外祖父和母亲,一代代传承下来。

犹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毛主席,是在老家的一张长长的照片上。那时候,外祖父指着照片里的人告诉我,这是毛主席,这是周总理,这是你外曾祖父。小时候的我不以为然,只知道外曾祖父去了趟北京,然后和那么多人照在了一张照片里。现在,我长大了,通过阅读《渭南地区农业合作史料》和《澄城县志》上有关外曾祖父的传略,明白了那张照片的意义,也更知道了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外曾祖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仅在幼年时读过一段时间的村塾。可他聪明强记,好读历史故事,颇有见解,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他爱说“包公案”、“济公案”、“三国”等,通过口念原文、讲故事等方法来教育子女。外曾祖父不仅仅是讲故事,他更是用故事中的深刻道理来教育子女。他用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教育子女遇事要多想想,三思而行;用刘备的“痛摔阿斗”,教育子女待人要诚心,以心换心;用关云长的“义释曹操”,教育子女受恩莫忘,施惠勿念;用张飞的“夜过巴州收严颜”,教育子女处事要粗中有细,不能草率;用包文正、济公的不畏权势、体贴民情、伸张正义,教育子女处事必须公正,多为他人着想,多关心和帮助他人,多为苦难的人分忧。正是由于外曾祖父这份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坚持,才促使他不管多困难,也要靠自己艰苦的劳动,让外祖父兄弟三人都接受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伯外祖父更是村子里第一个初中、高中毕业生,也是第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

外曾祖父不仅用知识教育后代,更是将文化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上。1951年他带头组织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率先成立全乡第一个初级农业社。他讲究科学种田,在社里推广人工授粉,育苗移栽,合理密植,巧施肥料等农业技术。另外,他特别重视饲养工作,对饲养工作总结有“三勤”、“五知”、“六净”等一整套经验,曾在《陕西农民报》上整版刊登。1956年他领导的先锋农业社在牲口饲养管理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成为全县的一面旗帜。1957年他以丰产单位代表身份出席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就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张摄于1957年2月22日的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邓子恢等同志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的大合影。1958年他再次代表先锋大队出席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受到了国务院的奖励。1959年他更是应邀参加北京国庆十周年大典,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

现在,我每每回到老家,都会看看这些老照片,翻翻外曾祖父的工作日记和写给外祖父的书信。在书信里,外曾祖父讲到“学习不能马马虎虎,必须把一个字一个字学准确,然后再去用。”“我让你们兄弟三人上学,不仅是为了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让你们出去学着做人。”“克己以勤俭为先,爱众当谦和为首。”泛黄的纸张,刚劲的笔迹,无不都诉说着外曾祖父对外祖父能够学有所成的殷切期望。

看着这些老照片、日记和书信,我颇受感动,也深受启发。外曾祖父能够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下,坚持学习,不仅用文化知识教子治家,而且通过《三国》、《水浒传》等故事讲道德、说仁义,教育乡邻和亲友学好人做善事。解放后,他又是唯一一个通过组织读报组宣传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和合作化道路,并办起了澄城县最早的农村图书室的人。作为一个在旧中国偏僻农村长大的贫苦农民,能够意识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并加以宣传应用,用知识改变家庭、家乡和子孙后代的命运,实在是了不起的先见之明。

这种学习的家风也一直在传承。外祖父正是因为努力学习,才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母亲也正是因为好好学习,才能通过高考,走进医学院,最后成为一名医生。外祖父和母亲都是通过学习,使自己进步;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外曾祖父、外祖父、母亲三代人的故事,是“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真正体现。

学习,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做的事情。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我们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创造美好的生活。希望外曾祖父的品德和教诲能够代代相传,永不忘却!(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检察院  叶雯 )

 

 

政协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媒体 友情链接 检察网站 中省政协